<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365彩票是不是诈骗呢_365bet投注技巧_bt365官方网站

        来源:地调局哈尔滨中心 作者:李海广 张兵兵 发布时间:2023-02-17

        孤军奋战,其力有限;众志成城,坚不可摧。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哈尔滨中心”)分析测试实验室团队克服转制后专业技术人员少、分析测试任务重、科技创新压力大等重重困难,凝心聚力,团结一心,实验室建设美丽蝶变,实现了质的飞跃。

        近日,他们晒出了一组令人欣慰的“成绩单”:2022年顺利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样品测试能力(54项)”考核;2022年底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检测实验室名单;积极申请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扩项认证,分析测试参数由原来的不到300项扩至1700余项;承担测试样品数量逐年递增,分析测试能力大幅提升;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7人提升学历,先后发表论文23篇,取得相关专利3项;成功申请自然资源要素耦合过程与效应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指挥中心科技创新基金、东北地质科技区域创新联合发展基金项目各1项。

        这一串串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哈尔滨中心实验室干部职工的集体智慧和辛勤汗水,是团队精神的具体体现。

        引智有道 聚才成团

        实验室科技含量高、专业技术性强,对人才有着特殊的要求。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印发实施后,实验室除6名科技干部留队外,其他同志均选择了自主择业或转业安置。面对人员青黄不接的现实难题,哈尔滨中心党委不等不靠,坚决果断提出“从社会急聘一批、从院校招入一批、从原士官队伍培养一批”的抓建思路,大力加强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短短两年时间,成功从社会聘用2人、从高校招入5人、从原士官队伍遴选培养12人。

        考虑到团队成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实验室党支部牢固树立“人人皆有才、人人能成才”的理念,成立样品加工、分析测试、科研创新等6个小组,广泛开展“师带徒”活动。谢旭是原部队士官转改技术的其中一员,初到实验室,他对分析测试一窍不通。在“师带徒”活动的牵引下,谢旭抓住一切学习充电机会,坚持向书本学、向科技干部学、向实践学,留心每一个分析化验步骤、每一次仪器设备检测,利用业余时间修完《分析化学》网上授课全部课程。不到两年时间,他能熟练掌握水质分析,土壤有效硫、土壤氟元素等指标的测试方法,精准操作离子色谱、原子吸收、ICP-OES等大型仪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篇,设计的自动加液器项目取得实用新型专利。在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样品测试能力(54项)考核中,他所负责的氟元素分析测试合格率100%。像谢旭这样的原部队士官转改技术的还有很多,他们都在各自岗位上干出了新的业绩。

        如今,实验室团队25名成员人人以队为家、个个独当一面,无论是样品测试分析、资质申请,还是业务研究、科技创新,始终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验室主任卢兵感慨地说:“这几年,实验室建设之所以上了新台阶,主要得益于我们思想上‘一条心’、工作上‘一盘棋’、作风上 ‘一股劲’。团队每名成员都一心想把实验室建设好,工作上配合密切、不分你我,始终保持着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军人本色。”

        典型引路 榜样育人

        一个优秀团队的产生,离不开典型的引领、榜样的示范。哈尔滨中心实验室博士生赵文志便是这个团队的引领人、示范者。2015年6月,赵文志从东北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毕业后,慕名加入了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三支队,成为当时支队实验室中唯一一名拥有博士学历的技术警官。当穿上军装,看着军帽上庄严的国徽和警服上神圣的军衔,他在工作日记的扉页郑重写道:“作为军人,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作为党员,要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要爱岗敬业、业务精湛。”这三句话成了赵文志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

        针对部队时官兵流动性大的实际,赵文志提出培训日常化、制度化,牵头修订完善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明确了70种元素的技术要求和方法步骤,为技术人员开展测试工作提供了规范性依据。作为技术负责人,赵文志探索建立了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法为主体的54种元素的分析配套方案,54项盲样考核合格率100%,顺利通过专家组的现场评审。2019年他负责的资质扩项,一次性通过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扩项认证,并在全指挥中心实验室中率先承担了生态地质调查项目的土壤理化、养分及重金属有效态的测试工作。

        在完成日常业务工作的同时,赵文志大力推动实验室创新发展,带头谋划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大胆探索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全国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首次开展、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他和团队利用国家一级有证标准物质对样品的测试指标进行方法检出限、准确度和精密度验证工作,各项数据指标全部合格,为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项目组提供数据支撑。任职以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检索3篇,核心论文5篇。2022年,代表哈尔滨中心参加指挥中心第一届学术交流,获得一等奖。被西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聘请为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担任核心期刊《地质与资源》和《冶金分析》青年编委。他积极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相关科研项目,其中自然资源要素耦合过程与效应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玉米根系分泌有机酸对黑土磷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等3项基金项目获批并受资助。

        正是在赵文志的引领、示范下,实验室全体成员信心满满、干劲十足,各项工作走在了全指挥中心实验室的前列。

        风雨彩虹 铿锵玫瑰

        “一切美好只是昨天沉醉,淡淡苦涩才是今天滋味,想想明天又是日晒风吹,再苦再累无惧无畏……”着名歌手田震演唱的《风雨彩虹铿锵玫瑰》虽时隔多年,但听起来仍让人热血沸腾、激情四射。哈尔滨中心实验室就有这么一朵朵“铿锵玫瑰”,她们身着白大褂,穿梭于各个操作间、测样间,在平凡而光荣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青春。

        她们熟知野外工作的艰辛,深感分析岗位的光荣,更深知测试数据的重要。为此,每名同志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每个样品、每种元素精心“体检”。虽是女同志,但她们的工作从不输给男同胞。吕胜男的爱人在省残联工作,前几年因工作需要到距离哈尔滨数百公里的乡下驻村扶贫帮困,家里重担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那几年受疫情影响,读小学的孩子天天自己在家上网课。为了不耽误工作,吕胜男每天很早就起床,准备好一天的饭菜,让孩子自己在家热着吃。记得有一次,实验室有临时任务需要加班,等深夜吕胜男回到家中时,孩子已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进入了梦乡。每次提及,吕胜男都是满眼泪水。但擦干眼泪,她依然一往无前。

        杨园和爱人虽同在一个单位,但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她的爱人每年有大半年在野外一线工作,家里只剩下刚上幼儿园的女儿和年迈的老人,每天照顾孩子、赡养老人的担子全部落在杨园一个人肩上。由于分析测试任务重,杨园每天早出晚归,听着电话里女儿呼喊妈妈的稚嫩声音时,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她没有因私事请过一次假。她说:“我既是军人,又是军嫂,还是党员,没有什么苦吃不了,没有什么坎迈不过。”

        岂不畏艰险,所凭在忠诚。哈尔滨中心分析测试实验室全体干部职工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新时代地质文化,传承“李四光”精神,发扬“三光荣”传统,努力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