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365彩票是不是诈骗呢_365bet投注技巧_bt365官方网站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刘晓慧 发布时间:2019-11-29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建设“创新引领、要素协同、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这就需要对各重点行业领域产业链的形成、经营发展、技术指标及上下游组织构成进行分析,逐步构建完善标准化体系。

        地质调查工作同样需要先进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标准以及综合管理标准等高水平标准来指导和规范工作,发挥“保基本、筑底线、提质量、见效益、超水平”的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优质标准,形成质量硬约束,从而推动转型升级。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日公布了《天然富硒土地划定与标识》(编号DD 2019-10)、《地-井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编号DD 2019-11)、《三维地质模型元数据标准》(编号DD 2019-12)、《地学文献目录数据采集技术要求》(编号DD 2019-13)等4项标准,以进一步指导和规范地质调查工作,加快推进“三个根本性转变”,推动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就4项标准出台的背景及意义,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科外部、总工室相关负责人。

        推动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从硒含量较高的农作物中摄取足够的硒,是人体补硒的最优途径。富硒土地是生产天然富硒农产品的先决条件。据了解,关于富硒土地的阈值,目前国内外均无统一划分标准。我国通常以土壤硒含量大于0.4mg/kg且小于3mg/kg作为富硒土地划定阈值。该阈值具有一定科学性,但已有调查数据表明,该阈值对广大北方地区富硒土地的划分不尽合理,在一些土壤硒含量小于0.4mg/kg的地区,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农产品为富硒农产品,同时在南方一些土壤硒含量较高的地区发现农作物富硒比例存在较大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富硒土地的认定和高效利用。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于多年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工作,分析覆盖全国范围的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的1万余套根系土-农作物协同样品的硒含量,邀请13个单位进行第三方富硒土地含量检验,并充分考虑世界卫生组织、日美等发达国家、克山病区、硒中毒区、中国营养学会有关硒摄入量的相关数据,科学制定了富硒土地阈值。

        据介绍,《天然富硒土地划定与标识》标准遵循国际视角、科学推导、简单实用的原则,规定了天然富硒土地分类、富硒土地划定、富硒土地标识及标识使用等方面的要求,适用于耕地、园地天然富硒土地的划定与标识,可供社会各应用主体使用。

        相关专家表示,《天然富硒土地划定与标识》标准的制定,填补了我国富硒土地资源划定标准的空白,为准确调查认定富硒土地、统计富硒土地资源数量、科学编制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规划提供了依据,也发挥了行业引领作用,体现地质调查领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对推动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助力深部找矿优势高效发挥

        365彩票是不是诈骗呢_365bet投注技巧_bt365官方网站

        地-井瞬变电磁法,其测量方式是在地面发射、井中接收,接收探头更接近地下目标体,且受导电覆盖层和外部电磁干扰小,因此能获得更强的瞬变电磁响应信号。尤其是当地面电磁法因矿体埋深太大、受电性干扰(如导电覆盖、浅部硫化物、地表矿化地层等)影响大时,地-井瞬变电磁法的找矿优势更加突出,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寻找深部良导电矿体的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也没有可供参考的相关文献,严重阻碍了该方法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因此,建立一套实用的测量与解释技术,可为我国推广应用地-井瞬变电磁法和取得深部找矿新突破提供技术支撑。

        《地-井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以瞬变电磁法理论为指导,在全面收集地-井瞬变电磁法技术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关键技术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理论模型计算和分析野外实测效果等技术手段,首次提出了地-井瞬变电磁法的各项要求和技术指标。主要内容分为正文和附录两大部分。正文规定了地-井瞬变电磁法的技术设计、野外工作、资料整理与图件编制、资料解释、报告编写、资料提交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方法,规范技术人员的野外测量和资料解释流程。附录主要为资料性附录,包括地-井瞬变电磁法异常典型特征、工作流程、定量解释技术和应用实例,为技术人员提供一套详实的野外测量方法和解释技术。

        专家认为,该标准结构完整、内容齐全、指标合理、要求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易于推广实施,对规范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地-井瞬变电磁法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支撑地质调查数据管理和共享

        三维地质模型是地质体及其之间关系在三维空间中的表达。

        近年来,随着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技术在城市地质、深部探测、盆地模拟、地下水研究等地质调查工作中得到推广应用,产生了大量的三维地质模型数据。元数据是描述数据的基础信息,用于支撑地质数据管理和共享应用。

        200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制定发布了《地质信息元数据(DD2006-05)》,主要涉及二维空间数据的元数据描述,对三维空间信息规定较少,相关元数据项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近年来,国际地科联地学信息管理与应用委员会CGI、国际地理空间信息联盟(OGC)组织等,亦已认识到开展三维地质模型元数据标准研制、推进三维地质模型共享的必要性,并启动了国际三维地质模型元数据标准的研究工作,且邀请项目组在相关国际研讨会议上做主题报告。

        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与国标行标等接轨,内容更加适用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元数据标准,支撑地质调查三维地质模型数据的集成管理、交换共享及社会化服务。

        《三维地质模型元数据标准》是地质调查三维地质模型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的基础性要求。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制定工作。在制定过程中,工作人员采用“广泛调研,产、学、研共同参与”的研制方法,保证了标准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与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开发单位、实际开展三维地质建模和应用工作的地质调查单位充分合作,及时跟踪国内外地理信息元数据、地质信息元数据等的最新研究与应用,分析三维地质模型元数据的需求特征与技术难点,及时发现并修正问题,提高了标准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标准采用UML类图和元数据数据字典相结合的方法描述地质信息元数据。在结构上,以《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DD2006-05)》的结构为基本结构;在内容上,通过数据字典和代码表,详细描述元数据的特征(子集/实体名、元素名、英文名、英文缩写、定义、约束/条件、出现次数、类型和值域)。同时开发了相关配套支持软件工具,促进标准的推广。除了标准的编制工作,项目组还研发了配套的三维地质模型元数据录入软件,支撑元数据信息的输入、编辑、查询等,便于标准的推广使用。

        《三维地质模型元数据标准》定义了三维地质模型信息的标识、内容、模型质量、空间参照系和分发等元数据,规定了元数据的内容和结构。适用于各类三维地质模型时空信息的描述、三维地质模型的发布与服务,其制定和发布实施,对于地质调查三维地质模型数据的集成管理、交换共享及社会化服务等将发挥重要作用。

        标准编制工作得到业内专家充分肯定,认为标准具有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及实用性,应及时推广实施。

        以信息技术促进地学文献数据增值

        地学文献是地质工作成果的积累和体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读者对地学文献的需求方式、获取渠道等发生了很大转变。地学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源基础建设与用户服务模式也开始出现网络化、集群化、数字化共享发展的趋势。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突出特色,是地学文献资源服务未来社会的新要求。通过“加工数据”,实现数据的 “增值”,从而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便利,是目前文献资源大数据发展的关键所在。

        但是,由于各馆藏机构的数据建设标准不统一,分类标引、主题标引的侧重点,分类法、主题词表的选用等方面各有差异,因此在采集、汇聚数据过程中,需要建立统一的知识加工规范。

        《地学文献目录数据采集格式要求》结合当前各种文献目录数据的特点,提出了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地质图件、地学标准等6种地学文献目录数据采集技术要求。规定了地学文献目录数据采集的目的任务、采集范围、数据类型、数据格式、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在充分反映各类型文献数据特点的前提下,解决了目录数据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可扩展性等业务需求,为图书馆机构提供了详细的工作规则,有助于实现目录数据的共享与交换,避免数据的重复建设,在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效降低工作成本方面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地学文献目录数据采集格式要求》在编制过程中已在各省地调院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30多家地学文献馆藏单位进行试用,其科学合理、易于操作、实用性强的特点得到肯定,对于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一站式检索服务平台,提高馆藏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实现各馆藏机构间数据的互通互联,以及未来与其他图书馆之间建立数据的共享具有重要意义。